惡人能夠得到救贖嗎?

 

文/溫金柯(象山腳下的學佛人)

 

在佛教的倫理學中,一個可能引起嚴重分歧的議題是如何看待「惡」或「惡人」;這個問題也可以轉譯成這樣一個命題,即「惡人能夠得到救贖嗎?」從一般人所熟知的佛教成語,似乎可以得到顯而易見的答案。但是如果把這些成語放在一起,可能就會引起思辯。

 

例如,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成語可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也就是說,在因果業報的律則下,惡人惡行終究逃不掉該負的責任。這就意味 著:只有純粹而圓滿的善人,才能得到究竟的福樂;而作惡的必定要償付他的罪責。這樣的信仰,在佛教中可以說是最基本的命題。

 

也有另一些人,首先想到的成語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惡人永遠有得到究竟救贖的機會。而持誦經句、咒語、佛菩薩名號,都能讓罪惡凡夫依恃他力,化災為祥。「一心恭敬觀自在,百千劫難化塵埃」,這樣的信仰在佛教也是相當根本的。

 

用比較抽象的概念來分析,前一個命題意味著善惡與福禍之間有必然的連結,後者卻認為這種連結可能被消解,也就是沒有必然性。換言之,是存在著矛盾的。儘管這 兩者之間的關係,對於相信「上帝兼有公義與救恩」的基督徒來說,應該能夠類比地理解。但是在佛教傳統中,不善巧解經的人,也可能會執其中一個而否定另一 個。而在實際的教化過程中,為了針對不同根性、不同情境而提出的說法,也難免會倚輕倚重。但是佛教的教義明顯地兼含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卻也是不爭的事 實。

 

在這裡,我並不想從理論上深究如何化解這個表面的矛盾,我想要說明的是,佛教對於罪人的接納與赦免走到了多遠的程度。佛教認為的最極之惡為「五逆」,也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佛教稱「五逆」之人,必墮無間地獄,又稱「五不救罪」,換言之是無法救贖的。但是,在佛教的教義發展過程中,「五逆」之人終究是得到了救贖。

 

《無量壽經》說,能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只要至心信樂,發願往生的必定得生,唯除五逆和誹謗正法的人。但是在《觀無量壽經》卻又說,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將墮地獄,因善知識教導,稱念佛名,往生極樂淨土。事實上,在《觀無量壽經》在下品往生的部份,說的全是惡人的往生,下品上生是一般的惡人:「如此愚人,多造眾惡,無有慚愧」,下品中生的是佛教內部的敗類:「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他們即使在臨終才懺悔回心,發願往生,也能蒙佛來迎。

 

由於二部經典,對於同一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因此,在淨土信仰中,如何會通五逆之人能否往生淨土,是經常被討論的一個問題,而無條件的救度,往往是正宗的理解。

 

一方面強調律法必然的森嚴公正,另一方面永遠不放棄給犯罪者一個機會,這是基督宗教與佛教共通的信念。我相信,這也是人間法律、社會正義必須兼顧的兩個方面。兼顧兩方,才有更完整的正義。這是我們在思考正義問題時,可以沈思的一個重要面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修復式正義連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