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評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愛比恨強大,生命比死亡強大:簡介《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文/陳其信(地方教會牧師)

 

Desmond Tutu,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New York: Doubleday, 1999)

漢文版:德斯蒙德‧屠圖,《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江紅譯,台北:左岸,2005

 

 南非共和國憲法法庭法官戈德斯頓(Richard Goldstone)在《回顧過去,展望將來:南非真相與復和委員會的省思》(Looking Back Reaching Forward: Reflections on the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of South Africa)一書的前言如此說:「南非在國際法方面有兩個重要且恆久的貢獻,一則是無法除滅的羞恥,一則是永垂不朽的榮譽」。南非的羞恥,是指白人政府種族隔離政策、制度(Apartheid)的重罪;榮譽,則是指真相與復和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RC)的設置與運作。戈德斯頓說得是,因為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制度惡名昭彰,罪孽深重;南非的真相與復和委員會則是世界歷史的創舉,深獲肯定與讚譽。屠圖所寫的《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可以說就是他對南非的榮譽真相與復和委員會之精神及其運作的敘述。

  

屠圖以描述新南非之序幕來開始他的敘述,就是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這個曾經被南非白人政府污衊詆毀,被當作危險人物而囚禁27年的黑人,經由黑人首次得以參與的投票當選並就任南非總統後,不但沒有報復,更是以博大的胸襟,表現寬恕心懷來推動復和精神的新南非。接著,屠圖指出種族隔離政策對南非人民的傷害,它「既剝奪了實施者的人性,也剝奪了受害者的人性」。新政權的問題不是該不該處理既往歷史的問題,而是「應該如何處理仍歷歷在目的過去」。屠圖指出他們必須面對現實,因為「種族隔離政策、制度的餘毒,還會在今後很長的歲月中」影響南非人民。屠圖也引用南非憲法法院大法官的話說:「真相也有不同的種類,而且並不互相排斥。既有可驗證、可記錄的法醫鑑定的事實性真相,也有『社會性真相,通過交流、討論和激辯達成的經驗真相』」。他說,真相與復和委員會不是要讓過去的事成為過去,而是要徹底解決。南非新政權所採取的方法,既不是紐倫堡的審判,也不是無條件大赦,而是第三條道路。屠圖認為,南非人民之所以能夠走出自己的道路,跟其民族和文化的倫理、精神價值「吾佈恩度」(ubuntu)密切關聯。[在漢文版中,ubuntu被譯為「班圖」。其實,「班圖」(Bantu)是南非黑人之種族的泛稱,也就是說,「班圖」是種族的名稱,ubuntu是班圖人的文化、倫理精神。它的含意很廣,主要是指人的真實本質,即個人是與社群相關聯的,或說,個人的人性是跟他人之人性緊密結合的,個人之福祉、完整,是與社群之福祉、完整密不可分的。所以本人把ubuntu譯作「吾佈恩度」,它是與人分享、共存,與他人休戚與共,是彼此相互尊重、同情的心靈價值] 

 

屠圖在這本書接續的各章中,藉著敘述真相與復和委員會運作過程中所顯露出來的一些事蹟,特別是種族隔離政策、制度下受害者的故事,跟讀者分享南非政府和人民是如何藉著「吾佈恩度」的精神,認定「社會和諧是最大的善行」,並以寬恕的胸襟,建構新南非。當然,基督教信仰也是南非人民之所以能夠實踐寬恕精神的一大主因。幾乎所有黑人社群的領袖都接受基督教會學校的教育,他們坦承,他們之所以願意退讓、寬恕,是基督信仰給他們的影響。屠圖說:「激勵我們的不是政治動機,而是『聖經』的信念。在非正義和壓迫的情況下,《聖經》成了最具顛覆性的書」。

 

事實上,基督信仰對不全是基督徒的委員會也有很大的助益。屠圖在第一次委員會上提議,他們委員需要一次避靜、退修會[漢譯本作「閉門謝客」,沒把屠圖所要表達的宗教意涵翻譯出來],委員也接受了。他們甚至接受屠圖的建議,在會前、會後都有禱告。屠圖把委員會的工作看成「神學」。他說:「在這門神學中,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人」。又說,「神學幫助我們真相與復和委員會的人認識到,我們身處一個道德世界,善與惡都是現實,而且關係重大。道德的世界就意味著,儘管有不少現實不盡如人意,但邪惡、不公和壓迫,無論如何不會最終占上風。對我們基督徒來說,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就證明了愛比恨強大、生命比死亡強大.、光明勝過黑暗.....」。屠圖說,南非是一個受害的國家,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個倖存的國家。政府與人民往前看,重視促進復和的過程,而不讓仇恨的記憶分裂他們。他說:「寬恕不只是利他,而是最好的利己形式。使你失去人性的東西必然使我也失去人性。寬恕使人們堅韌,使他們在經歷種種剝奪其人性的行徑後能夠生存下來並保持自己的人性」。

 

閱讀這本書,你會被每一章中真實的故事所感動,一方面你認識到種族隔離政策、制度的惡毒,以及它所帶來的殘害。誠如另一個主教所說的,「反對種族隔離政策、制度的人,也可能成為自己最為痛恨的那種人。令人悲哀的是,他們常常變得像他們所反對的人那樣殘忍和墮落。受害者往往主觀上接受了統治者強加給他們的定位,甚至開始認為自己大概就是其主子告訴他們的那種人」。另一方面,你會發現,誠如屠圖對那些等待報復的同胞所說的話,他們「必須打破貫穿其歷史的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放棄報復性的司法,實行復原性(修復性)的司法,昇華到寬恕,因為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寬恕是忘記過去嗎?不!屠圖說:「寬恕不等於縱容以犯下的錯誤,而是意味著認真對待既往,拔除威脅我們生存的毒刺……。寬恕要求我們理解罪犯,設身處地體諒迫使他們犯罪的種種壓力和影響」。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是一本挑戰我們的認知和良心的書,也是激發我們超越自己的書。較為可惜的是,本書的漢譯本,在陸以正先生的推薦序中,有一些錯誤的資訊,如南非的基督教徒人口、南非聖公會和英國聖公會之關係、屠圖主教的身份等。又,譯者可能對基督教會和聖經較為陌生,有些地方的翻譯未能充分表達作者的原意。以致於他對一些關連於教會的事務的敘述,出現跟事實不符的地方。

 

儘管翻譯有些小問題,我仍極力推薦這本書,特別是台灣社會也在探討轉型正義、廢除死刑、修復式正義等等議題,這本書是深思這些議題的人可以介紹他人閱讀的書籍。

 

修復式正義連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邁向寬恕與復和的倫理推介《基督宗教與修復式正義》

文/基朗(教會牧師)

 

    殺人犯與被殺害者的家屬之間,或兇惡的壓迫者與被欺壓者之間,有化解或和解的可能性嗎?除了藉由司法體系的判決與懲處,我們對於前述兩造之間關係的改善或修補,還能做甚麼?應該做甚麼?

    修復式正義是近代的社會倫理思想,它有助於上一段所提之議題的探討。然而,修復式正義在台灣並未見廣泛的回應,也不見太多深入的探討。因此,本人非常高興看到陳文珊老師編著《基督宗教與修復式正義》一書,並撰文推薦之。

    這本《基督宗教與修復式正義》是研討會的文集。研討會邀請的對象涵蓋許多領域的學者或專家,所以本書可讀性甚高。

    從聖經、神學出發的文稿有四篇。陳南州藉著評介世界出名的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探討南非政府和人民如何面對並勝過血腥的種族隔離政策帶給人民的苦難。陳南州指出,根據聖公會主教屠圖的解說,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之所以能夠運作,有賴於普遍深植於南非黑人文化的價值,就是認為個人與社群之福祉是密切關連的「吾佈恩度」(ubuntu)精神。換句話說,和諧社會之建構不能只是依靠司法,而是要從文化與他人休戚與共、彼此尊重、寬恕同情的文化之建構著手。王貞文以創世記的兩個故事,即該隱、亞伯的故事,和約瑟與其兄弟的故事,來探討修復式正義的可能性。王貞文說,若要使台灣這片土地不再「埋冤」,就要學習「上主的步驟」,即明白判決不是報復,而是要生命延續,使台灣這個生命共同體得以在公義和仁愛相輔的過程中,重新恢復生命力。陳文珊則以死刑存廢議題來探討修復式正義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陳文珊指出,修復式正義的提出,是正義典範的轉移,基督教會應該在此議題上有所作為。雷敦龢的文稿雖然不在研討會中發表,卻是一篇充滿獨特洞見的文稿。雷敦龢指出,聖經的修復式正義,不侷限在罪責與刑罰上,而是社群關係的回復,有就是說,它不建立在傳統的權利之上,而是提出一個理想社會的遠景。

    謝若蘭的文章是從原住民文化及其相關法令來探討修復式正義。謝若蘭指出修復式正義有其正當性和可能性,但政府應當建立符合原住民文化與需要的司法制度。從實務和經驗出發的文稿,有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敘述他從其在監獄福音事工經驗而來的觀點,亦即愛的力量無遠弗屆。以基督的愛給人機會,會比報復更能使人加害者和受害者同得釋放。林永頌則從其處理卡債族的親身經驗,以及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實務運作,談社會議題背後的不義制度、法令,並指出合理與公義在實務中的重要性。孫一信則以各項資料和數據,指出台灣稅制的不道德,並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作自我反省。陳效賢則是從其在台灣從事「行動訓練」(解決問題和改變情況)來談修復式正義。這些從實務出發的文章,可以開啟我們的心眼,拓展我們的視野,對修復式正義的理解大有助益。

        很難得的是,長榮大學宗教研修學院院長王崇堯為這本書寫了一篇序,讓讀者可以很快地明白修復式正義和基督教會的關係。

        我們的社會需要正義,也必須學習仁愛、寬恕,否則關係很難復和。《基督宗教與修復式正義》是一本我們不能只是閱讀的書,它邀請我們參與實踐,一起邁向寬恕與復和的倫理。

修復式正義連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