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寬容與如何培養寬容

 

文/溫金柯(象山腳下信佛的宗教研究人)

 

 

 我的朋友敖博(盤古樂隊主唱)近幾年經常往來於台灣與泰國。在一次閒談中,他告訴我,泰國的社會比台灣更寬容。我說:「台灣社會應該已經夠寬容了吧?」他說:「和泰國比起來,台灣社會還算不上寬容。」敖博舉了幾個例子,其中一個讓我看到了其間的差異。他說,在泰國,如果有人上公車沒有買票,人們不會認為他是故意佔便宜,而會認為是因為一時不方便,因此很願意給那人一個方便──也就是說,泰國人傾向於相信與體諒別人。這個例子讓我有一新耳目之感。於是在網上蒐尋,也看到了許多用「寬容」來描述泰國社會的故事和實例,其中許多人又把泰國社會的寬容,歸因於佛教的影響。

 

 這讓我想到幾年前學習巴利語時,老師要我們背誦一部名為《慈心經Karaniya Metta Sutta》的短經。老師並介紹說,這部經在泰國非常通行,經常被誦讀。這部經簡要敘述嚮往解脫、獲致寧靜的人應當具備的條件,而特別詳述培養對一切眾生的慈心。其中說到:「要培育這樣的願想:願一切衆生喜樂、平安,願一切衆生心有喜樂。…不鄙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沒有怒意、敵意、希望他人受苦。如母親捨命保護親子那樣,對一切衆生長養無量慈心。無論站、行、坐、臥,凡清醒時,他應當確立此念。」我向來自泰國、曾經出家6年的同事請教,他同我說,泰國人日常誦讀的佛經確有這些內容。

 

 「寬容」顯然並不是只屬於佛教的價值,而是許多宗教或傳統的共同價值。如儒家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含有寬容的意味;基督宗教講「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甚至說:「要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我在網路中也看到許多穆斯林的文章,強調伊斯蘭的寬容。因此,寬容可以說是人類普遍提倡的價值,以致於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寬容文化。與同此時,現實中,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彼此的責怪、輕視、詆毀,甚至仇視,也是常見的。甚至我們在網路上也可以看到泰國也存在著一些不寬容的事例。因此,重點並不在於普世的經典提倡了寬容,而在於普世的人必須自問:「為什麼要實踐寬容」,以及「如何實踐寬容」?換言之,究極而言,個人的價值抉擇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當然,經典還是有作用的。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感化、說服人們認可寬恕的價值。二是在他生起慚愧之心,願意克服心中的怨憎之時,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資參考的途徑。我相信,不同的宗教經典會用不同的方式,感化、說服人類認識寬容的必要,也為願意學書寬容的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譬如《馬太福音》第五章43-48節所作的說明「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與提供的「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一方法,應該不失為很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佛教對於寬容的必要性,其主要的理由在於它是達到「苦滅」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一個追求內心寂靜之至福的人,他應該克服怨憎之心,培養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愛之心。至於方法,則是透過一定的靜心思惟,由簡單淺易處開始,生起對親愛的師友的慈心,成就之後,進而擴及到一般人,然後擴及到怨敵,對怨敵也生起慈心;最後再把這樣的慈心擴及到四方上下一切眾生。這就是佛教著名的「慈心觀」,這也是前引《慈心經》所說的:「無論站、行、坐、臥,凡清醒時,他應當確立此念。

漢譯的《中阿含.思經》也敘述:在說明「故作不善業,必受苦報」之後,提出「多聞聖弟子」捨棄身口意的不善業,進而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中最初的「慈心觀」為:「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這些經典都說明了,原始佛教的修練非常重視慈悲喜捨之心的培育。這個修練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在安靜的情況下,透過類似自我說服、自我催眠的方法,刻意的培養自己對於他人的慈愛、悲憫、讚美、平等的心態。這樣才能讓他進而在日常生活中,以同樣的心態來與人相處。

這樣的修練方法,應該或多或少能夠說明為什麼泰國人能夠寬容看待公車上的陌生人。我們在台灣思考如何建立「修復式正義」時,佛教的實踐方法,或許也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修復式正義連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