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修復關係」的角度面對校園霸凌問題──談修復式策略


文/盧玲穎(人本雜誌前任編輯)


在近三十年面對校園霸凌問題的努力後,國際上已經有許多專文討論各國防治霸凌計畫的成效。其中,學者發現,那些注重「修復關係」、以及「建立良好校園人際關係」的全校參與模式,是減少校園霸凌情況、以及改善校園氛圍效果最佳的策略。


本文將介紹一項由學者整理各國教學實例後認為可行且有效的作法—注重「建立關係」的全校參與模式,並特別介紹其中採用的「修復式策略」(Restorative Practice)(註一)。


霸凌問題其實是人際相處模式問題

注重「修復關係」、以及「建立良好校園人際關係」的全校參與模式,指的是在全校政策、課堂經營、以及照顧個別有需要的學生的三個層次上,均以「為校園中的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為運作基礎。而這其中,又分為「平時良好關係的建立」、以及「關係破壞時的修復」。

 

不過,為什麼「為校園間的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是這個防治霸凌策略的主要理念呢?這是因為這個策略認為,霸凌問題其實是人際相處的問題,造成的傷害也是人際相處間的傷害。舉例來說,學生(或校園的任何一份子),之所以採用某種方式,無論是排擠、或暴力對待其他人,必定有其對人際關係的某種想像,而這些行為造成的傷害,通常是人際之間的懼怕、猜疑、甚至仇恨。

 

因此,在許多防治方式將目光放在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需求或問題時,這個策略認為,不管是受害者、加害者、或是所有的學生,都需要一個可以幫助他們與環境中的不同的人建立良好關係、或是修補已經破壞的關係的教育。


事實上,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報告指出,那些使用懲罰、隔離的「零容忍」措施的學校,並無法有效改善學生的行為問題,也沒有創造出一個更安全、或讓學生更有信任感的環境(註二)。反倒是許多使用「修復式策略」的學校,不僅霸凌事件顯著減少,同儕間及師生間的關係也有顯著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學校使用責罰的比例大大地降低(註三)。


換言之,要有效防治霸凌,應該朝「在校園內為所有人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方向前進,而且,最好能在學校裡的每一層運作,都推動同樣的作法與理念。


修復式策略的思想基礎與作法

在更詳細的全校參與模式中,學者對於學校、以及課堂上可以有哪些作法,均提出了具體建議,這邊要特別介紹的是在面對問題時被推薦使用的「修復式策略」。


教育上的「修復式策略」,是從司法體系中「修復式正義」的作法發展而來。起源於澳洲原住民毛利人解決衝突的模式,這套思想基礎與作法,用意是要在修復關係的過程中,一方面讓加害人真正瞭解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並據以改變,一方面讓受害者得到真正的平復。

 

在刑事正義或是一般學校的處罰邏輯中,大家是很快地去看「人做錯了什麼事?」,「應該要遭受到什麼懲罰?」,目的是為了討回公道、或讓做錯事的人得到教訓。但在修復式策略的邏輯中,許多「錯誤」,無論是犯罪行為,或是在校園環境裡的欺負同學、破壞公物等,都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總會有人在這些行為下受到傷害。

 

因此,面對破壞關係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從其他人真實的反應中,平實地看到他造成的傷害,並有機會在一個願意協助他改變的環境下省思。這對破壞關係的人、或所謂的加害者來說,其實是一個比直接受到懲罰更難做到的事情,因為他不能逃避自己所造成的後果,他必須正面聆聽受害者的聲音。

 

這樣的過程,對受害者也有很大的助益。受害者有機會在安全的環境下,清楚描述自己的情緒,這對任何一種「受傷」,都是最好的療育過程。此外,受害者能夠正面得到加害者的回應,他們從加害者的反省中得到的平復,往往是比知道加害者受到懲罰後的平復還要深刻。

 

那麼,要如何在校園中運用修復式策略呢?在掌握原則的情況下,「修復式策略」其實有許多種運用上的變形。較大型的,可以是包括教師、學生、甚至家長的修復式會議,也可以是一個全班的討論時間,小型一點的,則可以是學生間的小組討論,或是由老師運用修復式的作法,與幾位發生衝突的學生進行對話。

 

在進行時,每種修復式對談都需要有掌握原則的引導者,在學生問題上,教師往往需要扮演這個角色。而引導者的談話,要有以下幾個原則:

 

1 營造安全的環境,向參與者(可能是學生與家長與教職員)確認談話的目的是為了處理關係的破壞,不是為了懲罰。

2 鼓勵參與者仔細聆聽他人說話,並向參與者確保每個人都有談話的機會。

3 不帶評論地請參與者描述事件發生的過程。

4 不帶評斷地鼓勵參與者說出為什麼做出某種行為,以及當時的感覺。

5 不帶評斷地鼓勵參與者說出受到某種對待的感覺與心情。

6 請參與者試著整理另一方剛剛的說法。

7 鼓勵大家一起想出大家希望建立的關係,以及解決剛剛所談到的困難的方法。

 

具體地說,在一個學生排擠學生的例子中,教師們會用到的談話句子可能包括:「從你的角度說說發生了什麼事?」「你當時的想法是什麼?(為什麼會想要排擠他?)」「這件事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排擠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據我的理解,你的意思是不是…?」「你要不要試試說出對方的感覺?」「我們來一起想想其他的解決方法」。

 

在一開始,引導者可能會遇到困難,例如有一方的參與者怒氣沖沖,另一方的參與則噤聲不語;或者是,雙方都不願意聽對方說話,都急著防衛自己或責備對方;也有可能,一方很快道歉,卻沒有經過互相對談的過程。這時,教師要再溫柔而堅定地重述規則,協助參與者專注於整理自己的心情與聽對方說話,通常只要這樣做,最後雙方都會願意放棄防衛與責罵,而找出更適當的互動方法。


修復式策略,需要校園裡的所有人一起努力!

許多國家的研究都指出,修復式策略已經幫助了許多學校解決困擾他們良久的學生行為問題。在澳洲的研究裡,學者更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也因為行為問題被妥善處理而提高(註四)。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修復式的作法能改變學校的氛圍,也可以幫助學生增加解決人際問題的自主性與自信心,這種能力,最終也會展現在學生的智識學習上。

 

不過,要在校園中建立這種「注重關係」的氛圍,需要所有校園參與人的努力。這意味著,不僅要思考學生間的互動,也要思考教師與家長、行政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等各種角色的互動。

 

這樣一來,在面對霸凌問題、校園內的各種人際衝突、或甚至是體罰問題時,學校才能平實地評估這些作為對不同角色的傷害,也才能透過實質的修復,建立讓學生、教職員、與家長都感到自在、安心且信任的環境。(獲授權使用,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第262期)



 

附註

..............................................................................................................................................

註一:取材自Cowie, H., & Jennifer, D. (2008). New Perspectives on Bullying.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書中有更完整的「全校參與模式」的理念與具體作法。

註二: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Zero Tolerance Task Force. (2008). Are Zero Tolerance Policies Effective in the School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3(9), 852-862.

註三:Warren, C. and Williams, S. (2007) Restoring the Balance 2. Changing Culture Through Restorative Approaches: The Experience of Lewisham Schools. London: Lewisham Council Restorative Approaches Partnership.

註四:Welden. L.(2008) Restorative Practices in Australia's Schools: Strong Relationships and Multi-School Summits Help Schools "Be and Learn" Together. Retrieved February 16th 2011, from http://www.realjustice.org/articles.html?articleId=582

 

參考資料:

1 關於修復式正義的資料,中文可參考—謝慧游(2007). 美國有關校園體罰與小學班級管教實務之研究, p.22.。英文部分資料繁多,但可參考「國際修復式策略」網站,其中有許多各國司法體系、青少年體系、以及教育體系採用修復式策略的具體實例。http://www.realjustice.org/What-Is-Restorative-Practices.html

2 各國霸凌防治計畫的比較,除參考本文註一之外,還可參考Smith, P. K., Pepler, D., & Rigby, K. (Eds.). (2004). Bullying in Schools: How Successful Can Schools B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修復式正義連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