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同理心,同傷心
文/吳思萍
修復式正義是個還很新穎陌生的概念,但卻很能夠體現對於被害者與家屬的關懷。廢死聯盟和修復式正義連線於三月初辦了「正義女神的新天平」國際研討會,分別在台北、台南、新竹各地灑下思辨的種子,並舉辦三個相關的工作坊。
高等法院的童有德法官,從自己的法庭經驗,談到促成修復式正義的幾個要素。童法官手上的案件達成和解的比率,在高等法院排名第一。包括被媒體認為「人神共憤」、「人性已泯」的徐志皓,也在童法官的庭上誠心向被害人家屬下跪道歉,並聲明放棄上訴。被害人的父母決定寬恕,全案以無期徒刑定讞。
童有德法官說,法官常常只關心犯罪的構成事實,沒有仔細看卷子裡的動機與隱情。同時,法官也要了解被害人的痛苦,否則就沒有辦法弭平這個傷害、達成和 解。他常常在庭上為了促成雙方和解,自己幾乎落淚;令當事人既意外又感動,因為他們沒有料到,一個手握審判大權的法官,竟然真的在乎。童法官說,要促成修 復式正義的話,要有同情心,同理心,以及,「同傷心」:真心分擔當事人的痛苦。
修復式正義必定要尊重當事人的情感,強求悔悟或強求寬恕,都不是真正的修復。高榮志律師分享他的執業經驗時提到,他有一個案子最後和解了,但是被害者 的母親拿到賠償的支票時,情緒非常激動,竟然一時想不起來自己的名字要怎麼寫。他認為台灣的修復式正義平台尚未建立,法庭裡常常無法提供真誠和解所需要的 溝通,像這個例子是在調解委員會裡,調解了十幾次以後,才達成和解的。
紐西蘭學者Kim Workman說,被害人或家屬渴望知道真相,但是法庭卻不是一個很好的環境。例如被告可能會避重就輕,以逃避刑責。更常見的是,家屬想要知道深層的動 機,可是法庭比較在乎有沒有符合犯罪要件。紐西蘭的經驗顯示,參與修復式正義的加害者,再犯率降低了百分之十五。而參與修復式正義的被害人或家屬,也發現 這個過程有助於他們重建安全感:實際認識了加害人以後,被害人或家屬理解到,對方並不如想像中那樣的殘暴邪惡。
Kim Workman另外提出頗具啟發性的觀察。他認為紐西蘭自從八零年代末期從福利國家轉向市場經濟以後,對於犯罪的容忍力就直線下降,刑期加長了百分之五 十,假釋門檻也提高。可是研究顯示,監禁期間愈長,犯人的再犯率愈高。換句話說,為了追求利潤與效率而施行嚴刑峻法,並不會改善治安,反而令治安惡化。
近年來法務部在推動「修復式司法」,不過被害人的抱怨時有所聞,覺得被告沒有誠心認錯,檢察官或法院卻一意要求雙方和解。被害人感覺自己沒有在法院得 到公道,所謂「修復式司法」,變成「和為貴」、「息事寧人」這一類舊思維的新包裝。這實在是對被害人或家屬的二度傷害。這三位實務工作者都提醒,每一位被 害人的療癒,有他自己的步調,我們應該用最誠懇的心去陪伴,才能真正幫助被害人。(本文獲授權截錄自廢除死刑聯盟「廢話電子報」第四期)
留言列表